投资日记 #16期:认知的本质
近些年一直看到认知这个词,但是我仍然不太清楚认知能给我带来什么,仅仅是鸡汤么?最近我有一点明白,虽然不是那么明白,但也逐渐开始清晰。
认知本质就是你的看待事物方式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,比如芒格的多维格栅模型,从不同视角看,你看到的世界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。所以这点很神奇,你是独一无二的你,没有人能替代你。时间空间被你独自占有,所以世界从这点来看是公平的。
认知就是要重塑你的大脑,张朝阳说,每个人的大脑都是可以被重塑的,我也相信。我不相信命运论,坚信自我暗示和刻意练习,后面我也想要学习大脑神经的知识,看下如何提高自我重塑能力。
段永平说,你的一生当中的所有决策会让你成为最后的你,那个“本该成为的人”,实际上是一道概率题。这句话,我理解就是投资的认知,本质上就是概率题。塔勒布说世界上本质就是不确定性的,黑天鹅随时存在,如何在不确定中获益不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么。从《非凡的成功》到《漫步华尔街》都推荐稳健型的指数投资,简单的道理可能才是大道,在随机漫步的股票市场获得最终的成功。
创业的认知是什么?从财务自由角度(当然还有其他意义,就是你自身的价值,也就是自我的认知。)讲是为了获取主动收入,除了被动收入下的指数投资,你能做的事情就是主动收入。如何把创业这件事做成,每个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,比如理想汽车的CEO李想,他觉得CEO专注的是行业优势+行业问题+进攻方向,但是雷军或者乔布斯,甚至是阿里的CEO可能都不一样,也许本质是一样的。对于个人独立创业者,可能是如何低成本创业投资日记 #8期: 程序员的极简创业法则,或者是我上一篇分享的如何开始创建产品那样的创业思路。你看不同人和环境,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不一样的,这就是认知。关键还是要抓住自己的认知机会,做成你自己的事。
说了一大堆,我觉得最终还是要回到自身,对自我的认知是最重要的,然后才是对周围环境的认知。最近看的一本书<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>,再结合之前看的一本书《从总监到总账》有点收获。以前一直拿不起这本书,先入为主的概念以为是一本鸡汤文,没什么软用。但实际上不是,每次输入都是会有收获的,会给你带来改变,生活中的很多答案都可以从书中找到。
这本书从两个视角,一个是个体的成功,一个是公众的成功。个体的成功从三个习惯出发,积极主动讲个人的选择,以终为始讲自我领导, 要事第一讲自我管理。公众的成功从双赢思维、解彼知己、统合综效。最后一个习惯是不断自我更新。
个体的成功 🔗︎
积极主动代表的是一个原则,就是行动和承诺。你可以选择好的一面,也可以选择坏的消极的一面。积极主动是基本的原则。
表达爱不是一个感觉,而是主动付出,你付出的越多你的情感账户储蓄(信任)越多。你有责任的同时意味着你有权力。产出和产能做好平衡。积极主动意味着你专注在你的影响圈,而不是关注圈,不轻易承诺,一旦承诺一定会尽力做到。
如何让自己行动起来。很多人内向,实际上有三个因素,1是缺少一个支持你的导师,导师的力量是支持你走出去的关键,能引导你,2是你的准备不充分,就像和别人沟通一样,你的信息储备不足、思考方案不充分,必然没有勇气,3是你没有刻意练习,比如投资日记 #7期: 职场进阶重要的三个模型 提到的在职场visibility的技巧,在演讲前先快速过一下大纲,在家里可以跟亲属练习或者镜子练习。最重要的,你的动机是什么?当你想明白你的目标,也就是以终为始,你的勇气又多加了几分。
以终为始的习惯,代表的是使命。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角色,也有使命或责任,即便你没有任何梦想,你也有责任,有责任意味着你必然有使命。你的使命是什么?你的价值在哪里?
首先你要发现自己的优势。
你要发现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,可以通过三个问题大概能定位出来。你喜欢做什么?这件事就是你空闲时间喜欢做的,关键是要开心的事情,比如运动、写作。哪些事你比较擅长?比如你沟通,运动,音乐等等,也就是你比身边的人做的更好的方面。哪个环境你最自在?喜欢独自工作还是协作,喜欢舒适还是创造性的环境。可以问下自己,假如今天财务自由了,我仍然喜欢做的事是什么?当然你可以通过一些测试,比如盖洛普优势测试。
当你知道自己的优势后,你才可能接纳自己,认同自己。巴菲特说一个人应该更多关注内部积分卡,也就是你做的事对你来说是正向的,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评价。芒格也说,嫉妒和妄自菲薄毫无意义。都是想要表达一个人幸福的关键因子,就是从内出发,找到自己。
当你内在认同后,你才可能成为真实的自己。
假定你建立的使命是:成为一个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,工作上或者事业有目标的人,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。你会对自己有要求,你会考虑自己的角色,比如丈夫、儿子等等。你生活的重心可能会偏向家庭、金钱、权力等,这本书告诉我们,要学会以原则为中心,用你的智慧正确处事,能否以智慧处之,需要有习惯三和习惯四、五、六的帮助。
一个人小时候的影响是巨大的,我从《亲密关系》这本书看到大部人的不合理行为都和小时候相关。而一个人的目标或者自我认同也和自己的经历分不开。要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感知,冥想是一个好方式。
要事第一讲的自我管理。包括注意力管理、目标管理、时间管理。关注第二象限的事重要而不紧急,而非让事情变成第一象限紧急而重要。要学会说“不”。从指令型授权变成责任型授权,明确预期成果、指导方针(原则和方向、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难题、行为限度)、可用资源(人力、财力、技术、组织资源)、任务考核(业绩标准和时间)、明确奖惩(结果好还是不好)。
公众的成功 🔗︎
公众的成功离不开人际关系,人际关系的本质是情感账户储蓄,包含礼貌、诚实、仁慈与信用。从这几个方面出发:理解他人、信守承诺、明确期望(期望不要含蓄)、正直诚信(不诋毁他人)、勇于致歉、无条件的爱。
问题的反面是契机,是建立情感账户储蓄的机会。
人际交往有六种模式,双赢、赢输、输赢、无交易、赢(我赢)、双输。习惯四是双赢思维。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学习上都是竞争关系,带到社会上也大都以竞争关系为要,但是双赢才是取得成功的核心。当然我输你赢也不符合积极主动的原则。
双赢思维的五个要领是:品德、关系、协议、体系、过程。
品德就是你首先是诚信之人,其次你要成熟。(第一次看到成熟的定义:表达自己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,简单说就是敢做敢为同时善解人意),第三是知足,也就是相信蛋糕足够大的。
关系的意思就是我们之间是有情感账户储蓄的。不然肯定不跟你合作,我们之间没有信任。
在前面两个基础之上,才可能建立双赢的协议。也就是明确预期成果、指导方针(原则和方向、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难题、行为限度)、可用资源(人力、财力、技术、组织资源)、任务考核(业绩标准和时间)、明确奖惩(结果好还是不好)。
双赢要真正发生需要有体系保障。如果一个企业他提倡双赢,但是他的组织却是奖罚赢输的模式(也就是市面上末尾淘汰这种)肯定是不行的。
双赢过程指的是要知彼解己,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、需要和顾虑,而不是从立场出发,最后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和结果。
上面双赢过程讲到了知彼解己,也就是习惯五,核心要表达的就是要做有效沟通。要分清楚情绪性反应和理性反应。情绪性反应,可以从对方视角表达理解,但是不一样是认同,等他理性地想要讨论的时候,你才真正能发现对方的问题是什么。
最后从多个方案中找到最优方案,拿到最终的结果,就是习惯六要表达的统合综效,简单说就是求同存异,尊重差异,但是仍然能看到对方的优点,最终实现团体的目标。
不断更新 🔗︎
人最大的能力是创造的能力,而不是经济独立,这才是最大的内在安全感或者是自我认同 自我更新主要是从四个方面:身体、智力、精神、社会/情感。
身体属于第二象限,属于重要而不紧急。但是一旦变差就变成重要而紧急,所以要提前预防。身体训练从几个方面出发:耐力(心脏的脉搏跳动应该要达到:220-年龄,结果乘以0.6,才有训练效应)、韧性、力量(肌肉要有纤维断裂才有训练效果)。
智力层面: 定期阅读文学巨著、哈佛经典、名人传记、《国家地理》之类的,不断写作思考等等。
精神层面指的就是自我认同,你的使命是什么,价值是什么。
社会/情感主要就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,也就是习惯五和六的练习。